在辛安鎮瓦罐窯村許偉恩的面條加工廠,經稱重后的一粒粒精選玉米粒在制粉車間,通過磨粉機進行13遍精細分層研磨成玉米粉,再經過攪拌變成面餅,一系列自動化的設備再將和好的面團進行加熱、拉抻、切條等步驟后,金燦燦的玉米面條便新鮮出爐了。
“每天加工800多斤,這還供不應求呢!”在許偉恩的面條加工廠,前來加工面條的客戶擠滿了屋,一盆盆等待加工的玉米粉整齊地擺放著,十分搶眼??粗爝f箱排起兩米多長,等待發往全國各地,許偉恩眼里閃著光。
許偉恩的面條加工廠是一家地地道道的“村工廠”,別看門臉不大,但銷量不小。玉米變成“金面條”的過程,寫滿了故事。
“‘面條哥’和媳婦又吵架了,搭進去四五袋玉米了,誰不心疼?但為了加工出優質玉米面條,這條路再難也要走下去……”回憶起創業初期,就連干活的工人看了鼻子也泛酸。
許偉恩外號“面條哥”,有一手制作面條的好本領。8年前,許偉恩帶著一腔熱血做起了面條加工的生意。他加工的面條品質好,品種多樣,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。相較于傳統的面條制作,去年,他選定了粗糧加工的方向?!爱敃r就想結合粗糧的優勢和村里鄉親種的玉米原糧,做一款綠色、健康的玉米面條?!?/p>
開始加工時,許偉恩犯了難。玉米粉與小麥粉不同,壓制、烘干難度大,只要溫度、濕度稍有偏差,面條就會碎成細小的顆粒,根本無法做成掛面成品。
他一遍遍地試驗加工工藝,一點點嘗試著面條烘干最佳的溫度和濕度,先后用了2個多月時間,耗費了400多斤玉米原料,經過30多次試驗和不斷嘗試,終于成功了。
玉米面條做好了,可銷路在哪兒?沒人認、沒人買,“面條哥”又和媳婦吵架了,他的眉頭擰成了疙瘩。
沒想到,許偉恩在抖音發的一個視頻卻給“玉米面條”打開了銷路。隨著優質的玉米面條逐步打出名氣,不少人干脆找上門來,許偉恩夫妻倆每天加工到半夜,還是供不應求,連庫存都沒剩下。一個月下來,大家都搶著要,許偉恩的玉米面條訂下了1500多單共加工玉米面條2萬多斤,銷售額達5萬余元。
如今,許偉恩夫妻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,瓦罐窯村的玉米面條成了名副其實的“網紅”產品。小門臉身后,承載著鄉村振興大夢想。